金融科技发展概况分析
金融科技概念起源于国外,即以金融为本质,以科技为核心。从金融的角度看,金融中介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,目前银行与金融机构、资金端和需求端信息逐渐变得对称,并且这一步已经实现了可视化、透明化。而这一背景正是源于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。
提及金融科技的几个发展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银行上网,也就是网上银行等。第二个阶段开始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是以余额宝为契机。现在所说的金融科技时代是‘后互联网金融时代’。
在这一时代,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已经逐渐明朗,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支付清算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以及分布式账本技术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逐渐成熟的时候,金融科技已经可以给予准确的划分概念。第一,金融科技改良传统金融业务。银行拓展了线上渠道,券商布局了智能投顾,保险本来就是精算。人工智能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价,最关键的是把高额保险变成1元起,信托资金从高额理财产品变成1块钱就可以理财。金融科技助力每个金融变小变微。第二,催生新生业态,例如大数据、云计算。
资本市场助力互联网金融起飞
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科技金融服务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》统计数据显示,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至少发生649笔融资事件,涉及资金总额约1397亿元,328次融资事件为中国企业带去796亿元资金。
2013-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统计情况
数据来源: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
金融科技发展三大特征分析
近几年来,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蓬勃跃动,人工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相互交织、相互融合,全面渗透至诸多金融细分领域,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。并且不断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,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效率,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,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征。
1、金融产品服务更加智能。当前,新一代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,金融业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态势,借助机器学习、智能语音、生物识别、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,依托金融大数据平台,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,创新智慧网点、智能客服、智能投顾、智能风控等金融产品和服务。
2、业务场景结合更加紧密。业务场景是触达用户的连接桥梁,是实现金融产品与服务价值的重要载体。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持续深化,金融科技与业务场景结合越发紧密,从支付、信贷、保险到财富管理、供应链金融,众多业务场景正在技术推动下不断优化,向着精细化、多元化的方向大踏步迈进。例如,传感器网络、计算机视觉、可信执行环境等技术与支付场景深度融合,使无感支付快速兴起,成为支付服务新的发展方向。
3、数据资源价值更加凸显。经营管理模式更加灵活,金融科技深刻改变了金融业创新思维与经营理念,金融机构纷纷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,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成立专业化子公司。
新技术应用风险凸显
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以及带来变革的同时,行业发展问题依然严峻。
例如金融科技背景下服务方式更加虚拟,业务边界逐渐模糊,经营环境不断开放,使金融业务风险呈现出新的特点,传染性更强。跨界金融服务日益丰富,不同业务相互关联导致业务风险更加复杂,牵一发动全身。同时具有传播速度更快、隐蔽性更高等特点。
与此同时,目前新技术应用风险凸显。金融科技促使技术紧密耦合,技术不合理应用会导致一系列风险。一是部分市场金融科技为了满足市场创新,对数据保护、容错应急等掌握不透容易引发技术风险。二是技术不成熟就开始拔苗助长开始推广,结果适得其反。例如,最初条码技术用于商品标识,一些互联网公司盲目将其应用支付业务,由于安全机制不完备导致大量信息泄露、资金盗刷等事件,经过公安等主管部门的齐抓共管使之逐步进入正轨。此外,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、不平衡。例如,由于互联网经济的‘马太效应’,一两家市场主体往往演变为技术寡头,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,中小竞争者大多被收编。
金融科技行业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。当前国内金融科技投融资项目大多处于天使轮和种子轮,说明国内金融科技市场尚处于初期。初期项目一般具有很高的市场风险,这将导致国内部分社会资本迟迟徘徊在行业外。建议政府引导资金参与设立产业基金,放大财政资金的产业引导作用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,共同支持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。
与此同时,目前国内金融科技行业的外资依赖程度较高,资本聚焦一线城市。近年来,外资对于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,尤以区块链领域最甚。相比近乎狂热的外资,国内资本稍显保守。此外,京沪粤等一线沿海省市仍然是外国资本聚焦的热地。以此建议,一方面,二线内陆省市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度,另一方面,一线省市需要鼓励国内资本的参与,防范国外资本在我国金融科技领域占比过高,从而占据未来该市场的主导权。
另一个困扰市场的问题是,虽然金融科技的社会关注度高,但劣质信息泛滥。
当前金融科技行业极高的社会关注度,说明公众已经意识到金融科技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。但与极高社会关注度不匹配的是,各种低质量行业沙龙与劣质信息泛滥。过去人们囿于信息数量不足,如今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下,这一问题已经转变成了如何快速有效地甄别出高质量的信息。当前公众亟待专业机构帮助其进行信息筛选,以防部分信息发布主体滥竽充数,甚至披着金融科技的外衣进行非法活动。
发布时间
2024-09-17 13:17:01浏览次数
0